昌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政府信息公开

昌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2024年度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 2025-01-14   浏览次数:   【字体:

2024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站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等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精准、多元化的技术推广工作。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全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推广工作完成情况

(一)技术指导组织方面

一是今年以来,我站多次召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部署会、推进会,传达上级农业生产工作精神和目标任务,将全年技术推广良种面积压实到各县(区),多次派驻技术包保工作组深入全市各县(区)、乡镇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以实际行动助力农业生产工作。二是根据全市各县(区)农业生产工作情况,地域分布情况,我站及时成立了由高、中级农艺师带队的技术包保组7个,共计21人,不定期下蹲各县(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技术包保工作组全程帮助农牧民群众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实现全市11个县(区)农业技术全覆盖。

(二)政策宣讲方面

我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部署安排,紧紧围绕当前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利用农业科技下乡技术包保工作开展支农惠农相关政策宣讲。

(三)农业技术服务方面

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7.23万亩,其中青稞62.58万亩,蔬菜7.14万亩,油菜5万亩。推广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面积48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8万亩、测土配方试验点14个、耕地质量监测点11个,“青杂”系列试验示范播种面积6400亩。

物资调运情况:2024年全市共计调运订购化肥(其中:尿素4161.30吨、二铵2076.55吨、复合肥1666吨、复混肥136.15吨);组织各县(区)采购农药24.26吨(其中:种衣剂4.52吨、除草剂19.74吨);调运良种277.4万斤,卡若、八宿、左贡、芒康、贡觉、边坝、丁青7县(区)自行收购良种54万斤(供大田生产用种),精选包衣后全部投入生产;采购高空测报灯1台、草地贪夜蛾专用诱捕器1200套(包含桶型诱捕器和草地贪夜蛾防治性诱芯)、草地贪夜蛾诱芯1500根)。

春耕春播完成情况:全市各县(区)共完成良种推广麦类作物61.02万亩,(主推品种“喜拉22号”“藏青2000”“藏青3000”,搭配品种“冬青18”“山冬7号”),青稞良种覆盖率达94%以上;完成一级种子田面积约0.25万亩,二级种子田面积约3.45万亩;完成推广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面积48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8万亩。

试验示范工作情况:一是针对筛选出青海春油菜甘蓝型杂交油菜“青杂7号”“青杂15号”“青杂9号”,分别在察雅、贡觉、洛隆、边坝、丁青5县完成试验示范0.64万亩;二是在十个粮食主产县(区)完成“3414”完全试验10个、校正试验10个;测土配方施肥示范48万亩;商品有机肥增施及替代试验2个;化肥利用率试验2个;三是完成在10个粮食主产县(区)开展自治区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四是在洛隆、卡若开展化肥利用率试验田2个;五是在贡觉、八宿开展商品有机肥增肥替代试验;六是在卡若、贡觉、左贡、边坝商品有机肥厂完成抽验检测工作;七是完成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1个;八是完成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调查野外取样178个点;九是开展农户施肥监测800户;十是在洛隆县格亚村(试验地块面积1.5亩)、边坝布扎村(试验地块面积1亩)开展了针对雀麦心马(40%砜吡草唑悬浮剂)封闭除草试验,十一是完成“三新”技术集成推广0.9万亩。

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今年,我站立足抓早抓小,确保“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同县、乡、村三级技术人员及第三方使用防蝗药品(溴氰菊酯)采取集中围歼等防控措施开展飞防作业,完成预计预防面、防治面积6000余亩。

农技人员素质教育培训情况:一是根据当前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利用农业科技下乡技术包保工作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全市各县(区)根据不同作物和群众需求,坚持专业化、技能化、标准化的要求进行培训,培训采取“知识讲解+实地实训”的方式。共计开展科学施肥增效、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及绿色防控(草地贪夜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与良种推广等技术培训150场,培训乡镇技术员、科技特派员、农技人员2.3万余人次,发放技术培训宣传资料1.5万余份,服务群众7.1万余人次。出动农技人员1659人次,及时为农民提供各项农技服务,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

一、二级良种繁育田及绿色高质高效田的病、虫、草害防治、去杂去劣、收获精选等指导服务情况:一是检查种子田的隔离情况,防止因外来花粉污染而造成的纯度降低;二是检查种子生产技术的落实情况,特别是在种子生产过程中去杂、去劣情况。通过田间检验,提出去杂去劣的建议,保证严格按照种子生产的技术标准生产种子;三是检查品种的真实性和鉴定品种纯度,判断种子田生产的种子是否符合种子质量要求,防止低纯度的种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四是开展田间检验工作,为种子质量认证提供依据。由我站牵头,组织各县(区)农技推广部门科技人员,对各级种子田的田间纯度、净度和产量等指标进行初验,初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初验合格后,向区农牧厅申请良繁基地终验。五是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对大田青稞、冬春小麦及各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工作。

“三秋”工作情况:一是科学组织秋粮收获,充分发挥农机在秋收中的作用,引导农民科学把握收获时间,做到颗粒归仓,特别是良繁田的种子收获工作上严格把关,督导群众做到单收、单打、单储。二是秋收后结合农机深松作业及时组织农牧民群众做好秋耕秋翻工作,确保来年农业丰产丰收。三是根据全市秋冬播种计划,提前做好种子的供给调运工作,抓好农资供应监管工作,认真开展冬播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四是防抗减灾工作落实到位。根据我市气象资料显示,每年的7月以后是洪水、干旱、冰雹、霜害高发期,我站结合实际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县(区),督导落实各项防抗减灾工作的落到实处,确保全市粮食生产安全。

二、农业科学研究工作方面

(一)粮油作物方面

1.青稞:完成春青稞、冬青稞区域试验共13个品种(系)、占地面积总计1.18亩。完成春青稞、冬青稞4个品种(系)示范工作,共计4亩。完成共2个品种(系)、占地面积总计2亩的试验示范,完成国家大麦体系18个试验材料、占地面积0.5亩的穿梭试验,完成春青稞新品系扩繁3个,面积5亩。

2.小麦:完成春小麦、冬小麦共9个品种(系)的区域试验、占地面积为1亩。完成8个品种、占地面积为8亩的示范试验。完成2025年—2026年冬小麦区域试验8个品种系的种植。

3.油菜:完成2024年春油菜区域试验,11个品种(系)。完成2024年春油菜示范试验,共5个品种(系),种植面积6.8亩。

以上试验均已完成数据记载和年度试验总结,共筛选出春青稞、冬青稞、冬小麦、春油菜等共计10个品系进入2025-2026全区统一生产示范。春青稞、冬青稞、春油菜、春小麦等7个品系进入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程序。

(二)食用菌、果蔬方面

1.食用菌:共计引进羊肚菌、大球盖菇、天麻、香菇、平菇等品种共计10余种,完成基地内试验种植面积6亩左右,并完成平菇、香菇、木耳、黄耳、鸡腿菇、黑皮鸡枞、袖珍菇等7个优良品种的二级菌种转接总计两批次400余试管、3000余袋。初步完成本地羊肚菌、黑木耳的分离、纯化工作。

2.果蔬:蔬菜:全年智能温室集中育苗番茄、辣椒、芹菜、生菜、小白菜等共计育成48个品种,共计4万余株,示范番茄、芹菜、生菜、小白菜等共计40个品种,累计示范面积15亩。马铃薯:引种示范种植马铃薯品种6个,种植面积约4亩。玉米:完成6个参试玉米材料的品种比较试验播种,完成1个玉米品种试验示范,试验面积1.2亩。葡萄:一是开展《昌都设施鲜食葡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结合科技下乡技术包保工作,在卡若区卡若镇左巴村、类乌齐县滨达乡滨达村、洛隆县孜托镇加日扎村及边坝县草卡镇东托社区四个项目实施点开展葡萄引进示范栽培工作及相关技术服务工作,二是完成我所设施鲜食葡萄示范基地两座大棚葡萄6个品种管理工作。

(三)科研项目、课题实施方面

一是藏东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建设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进入终验阶段,2024年共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000份入库。二是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昌都综合试验站:在昌都市洛隆县建立核心典型生态区域试验点,辐射生产示范推广藏青3000,合计200亩。9个品种(系)鉴定筛选,培训农民200人。三是西藏草业时空拓展技术模式创新与示范项目昌都草原区人工草地饲草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完成项目2021—2024年结题,目前已完成该项目验收工作。四是昌都市特色青稞品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在项目实施点共发放精选良种2750kg,繁种面积共计200亩,发放各种生产资料(化肥)合计4吨。与君青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以察雅黑青稞为原料,试制成青稞产品1个,与丁青县津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攻关,初步形成丁青县小蓝青稞研发基地。五是2024年青稞新品种(系)培育项目:完成2021—2024年本项目的结题工作。完成项目内青稞杂交育种工作。六是世界第三极云朵玫瑰育苗基地项目:完成2024年鲜花采收鲜花重220斤/亩(花干重比6:1),采购一台纯露蒸馏机进行了玫瑰纯露的提取(花纯露比2:1)。七是昌都市特色青稞种质资源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完成项目整理、收集、保存我市现有青稞种质资源,摸清查实我市稀有、特色青稞资源,逐步进行开发与利用,利用不同青稞品种资源的有利特殊性状开展青稞育种研究。对边坝白青稞、察雅黑青稞、丁青小蓝青稞研发产品3个,进行产品品质比较分析。八是高产优质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项目:2024年项目内完成引进冬小麦品种青麦8号品比试验工作。引进的甜荞试验品种(品系)T1351、西农T1401、晋荞麦(甜)8号在昌都市农科所与八宿县拉根乡种植,其中八宿县开展甜荞冬青稞复种示范种植,种植面积20亩。九是昌都食用菌制种基地运行项目:完成香菇、平菇的菌袋生产共计20000袋,开展了平菇、香菇、羊肚菌、天麻等食用菌的制种、接种、菌种培养等工作。完成羊肚菌栽培袋8000余袋、羊肚菌外源营养袋生产55000余袋。引进优良蜜环菌生产种1000余瓶,天麻萌发菌栽培种600余袋,制作蜜环菌菌袋10000余袋。在农科所试验基地及周边开展羊肚菌、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工作。

(四)科技服务与政策宣传方面

依托各类科研项目、三区人才、技术包保,下乡服务累计40余人次,服务群众数量累计500余人次,服务农户、合作社、小微企业等累计20余家。

三、党风廉政工作开展情况

(一)夯实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与支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认真履行党支部书记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始终把党建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摆在首要位置。

(二)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纳入党支部学习重要内容。坚决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利用春节、农历年等关键节点进行廉政教育,组织观看反腐倡廉警示片,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案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认识腐败更深层次的原因,引导党员干部从典型案例中深刻警醒、引以为戒,坚决不越“底线”、不碰“红线”,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坚定了党员干部的初心意识、规矩意识、廉洁意识。

(三)开展廉政谈话提醒。为进一步提高党支部党风廉政建设水平,推进党的建设,转变干部作风,了解干部思想状况,制定了谈心谈话实施方案。由支部书记带头,以“守纪律、讲规矩”为重点,党员之间开展廉政谈话工作,《党员干部承诺践诺书》《昌都市农业农村局纠风防腐“四项”专项整治承诺书》《昌都市农业农村局违规饮酒问题专项整治承诺书》。坚持以发现问题为导向,找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指导,落实责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夯实廉洁从政基础,筑牢了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四)做好党员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党员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了解党员需求,关怀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增强党员荣誉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激励党员队伍发挥作用、走在前头。

(五)加强监督检查,重点强化关键岗位的监督检查,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认真落实党员“双报到”工作要求,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以“不在事小、关键在办”的态度,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四、2025年工作计划

(一)提前做好2025年农资调运筹备工作。早安排,早部署,提前做好2025年全市农药、化肥、种子等农用物资的需求统计和订购工作,确保明年订购的农用物资及时到位。据统计2025年全市预计订购化肥8040吨、预计订购农药24.98吨、调运良种1914.25吨,目前农资采购及调运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确保明年春耕备耕农用物资足量按时到位。继续在十一县(区)开展178个点位野外调查与土壤采集工作,将对作物产量、耕地养分等变化进行统计分析,撰写年度监测报告,对实施前后的土壤变化进行对比,提出耕地质量保护的措施和对策。

(二)狠抓种植业科技项目,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严格按照年度计划做好2025年全市种植业目标任务、良种推广、良繁一、二级种子田建设和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示范等种植业各项工作。2025年全市预计粮食播种面积及推广良种推广面积和2024年保持稳定,拟计划推广麦类作物良种61.02万亩,青稞良种覆盖率达94%以上;2025年全市计划建设一、二级良繁种子田4万亩、计划实施测土配方面积48万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面积48万亩。

(三)持续加大政策宣传,深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深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利用农业专家优质资源,组织11县(区)农推站技术人员、138个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技术员、1142个村居农牧民科技特派员在各县(区)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充分利用电视、微信、抖音等媒体媒介,大力宣传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的知晓度和科学种田;通过邀请农技专家、召开现场演示会、举办培训班等开展宣传,提高农牧民群众科学种田工作,做到用技术指导群众,用示范带动群众,用效益吸引群众,多措并举,全方位推进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实施进度。

(四)组建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通过政策引导,部门组织,示范带动、引导等途径转变群众思想观念,积极组建多种形式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伍或组织,逐渐扩大机械化、专业防治队伍规模。同时根据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在每个粮食主产乡(镇)由各乡(镇)科技特派员带头,至少组建一支10人规模的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治专业化队伍,努力培养一支用得上、拿得出、打得赢的专业化队伍,迅速、准确、有效地应对重大流行性病虫害,确保粮食增产、农牧民增收。

(五)持续抓好防抗灾工作,确保粮食安全。严格按照组织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充分准备,措施上严谨周密的要求,加大对灾害易发区防抗灾工作的检查指导力度,密切注视各种灾害的发生,尤其是草地贪夜蛾和蝗虫等病虫害;严格落实“草地贪夜蛾”预警监测排查工作,同时持续做好在卡若、江达、洛隆、丁青等蝗虫常发区的预测预报工作,切实防止蝗虫灾害的发生;增强对雹灾、旱灾、涝灾、病虫灾等的防范意识。

(六)实行乡(镇)农牧技术人员包村包片制度并纳入年度考核范围。不断强化全市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人员的办事效率,使其形成一个更加勤政、务实、高效、专业化的农业工作战斗集体,保证农业等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加大技术支撑力度,市、县、乡、村技术人员在春播前至年底,要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必须不定期蹲点包片负责;积极组织县、乡、村科技人员开展“藏青3000”“藏青2000”“喜玛拉22号”等农作物的培训,促进种植农户“科学种田”意识遍及每村每户。

                                                                                                       昌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2024年12月15日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友情链接: